学校作为“浦东新区未来科学之星培养计划之科学家进校园”项目基地学校,通过丰富的活动,激发科学兴趣,培养科学思维,提高科学素养,挖掘科学能力。
继唐逸泉研究员带来的第一次专题讲座《听见你的声音——听觉机制Ⅰ》,8月9日下午,以“未来科学之星”小程序为平台,学校开展了“浦东新区未来科学之星培养计划之科学家进校园”第二次活动——科学大讲堂。本次活动邀请了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刘志勇研究员为我们带来《听见你的声音—听觉机制II》专题讲座。
(资料图片)
专家介绍
刘志勇
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
技术卓越创新中心
从事听觉系统发育与再生的研究,重点开展耳蜗毛细胞和螺旋神经节细胞的转录组研究以及利用Crispr/Cas9反向遗传学技术进行体内高通量基因功能鉴定,致力于从发育生物学的角度鉴定出能够用于毛细胞和螺旋神经节细胞再生的关键基因。然后构建耳聋模型,利用细胞特异性的AAV病毒进行耳聋转化医学研究。
刘教授围绕听觉原理,为小朋友们讲述“听”的秘密。
首先,刘教授深入浅出、旁征博引地带领学生认识声音,知道了声音的定义和声音的重要参数。通过生动有趣的例子,小朋友掌握了分贝dB是度量声音强度的单位,进一步理解不同分贝的感受和影响。刘教授还分享了人和动物的发声和听觉的频率范围不同的原因以及关于人类听觉的特殊现象。
接着,刘教授为六师附小学生介绍耳朵的结构,小朋友们观看了听觉过程的视频,发现耳蜗对不同频率的声音在不同的位置有响应。刘教授劝诫小朋友们平时听音乐的时候要适度,声音不宜过响。通过丰富多彩的图片,刘教授为我们讲解了不同形态的毛细胞,解释了内毛细胞是真正的听觉感受器细胞的原因。
最后刘教授展示了去年世卫组织发布的关于预计2050年四分之一的人有听力问题的文章,通过数字“3”有点像耳朵的形状的比喻,让小朋友们记住了每年的三月三日是世界听力日。通过表格,小朋友们更加直观地认识到有听力问题的人口数在逐年递增,在60岁之后听力受损的人数占比较多。刘教授还告诉我们听力损失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基因突变、中耳炎以及耳毒性药物。如果发现听力损失,要马上去医院就医,佩戴助听器,通过有效和及时的干预使所有面临听力损失风险或有听力损失的人受益。
六师附小三个校区4000多名学生参加观看了本次讲座。同学们积极参与,认真聆听,收获颇丰。有的同学通过观看讲座知道了声音的定义和声音重要参数;有的同学知道了内毛细胞是真正的听觉感受器细胞,原因是因为有91%的螺旋神经细胞都与内毛细胞联系;还有的同学通过表格呈现的数据数据,直观地感觉到有听力问题的人口数在逐年递增,我们应该要注重保护听力。
本次科学大讲堂活动,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的巨大兴趣,在他们心里埋下一颗颗探索求真的种子。
学生感悟
《有趣的声音》专题讲座观后感
羽山校区三(12)班 段砚觉
今天我认真聆听了《听见你的声音—听觉机制II》专题讲座,它围绕听觉原理,为小朋友们讲述“听”的秘密:什么是听觉?我们是如何能听到声音?如何能保护听力呢?让我获益良多。
声音是一种压力波,当演奏乐器、拍打一扇门或者敲击桌面时,它们的振动会引起介质——空气分子有节奏的振动,使周围的空气产生疏密变化,形成疏密相间的纵波,这就产生了声波,这种现象会一直延续到振动消失为止。
我不由想到,大自然是奇妙无比的,只要你用心灵去聆听,就会发现大自然很多有趣的声音。早晨,阳光明媚,我还沉醉在浓浓的梦香之中,威武的大公鸡捏了捏嗓子,用它雄浑的男高音,“哦哦”便好像一只手把我从的梦中拉了出来。
各种各样的声音真有趣!
《听见你的声音》观后感
羽山校区三(9)班 张洛匀
今天我看了《听见你的声音》,下面是我们的收获和观后感。
首先,声音是20~20000Hz的声波,随着年龄的增长,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就越小。你知道吗?全球有15亿人的听力有问题,听到这个数值我很惊讶,平均4个人中就有1个耳聋。很不幸,我奶奶就是其中的一个,只能靠助听器了。我又知道了飞机起飞的声音有120分贝,同学们你们知道“震耳欲聋”的声音相当于多少分贝吗?没错,差不多就是120分贝。
为了保护好耳朵,我们应该少去噪音大的地方。希望你也能跟我一样耳聪目明。
《听见你的声音听觉机制Ⅱ》观后感
海防四(2)班 陆方奕
观看了刘老师的讲课后,我了解了什么是听觉?我们是如何能听到声音?如何保护听力?我深刻意识到耳朵是特别重要的。
没有了声音,就听不到别人说话。一个轻微听力损失在安静环境下谈话没有问题,但在吵闹环境下可能听不清谈话声。一个中度听力损失在安静环境下可能听不清谈话声,在吵闹环境下谈话有困难。一个极重度听力损失在安静环境下听的声音特别困难,吵闹环境下听不到谈话声。一个完全听力损失在安静环境下听不到声音,吵闹环境下更听不到声音。
所以我们要拒绝噪音,如果得了中耳炎要及时去看,保护好耳朵。
观后感
海防校区四(4)班 丁禹辰
原本我认为眼睛是最重要的,然而,我看完这节课后,我的想法跟以前截然不同。
耳朵是身体的一部分,由声音的波送至耳朵内,然后经耳膜震动带动小骨敲至耳蜗,耳蜗内的毛变因耳蜗里水的振动而摇晃,从而传至大脑,听到声音。但若耳膜振破导致终生耳聋,那得错过多少美妙的声音啊!
耳朵和眼睛一样,终生不可逆!所以同学们,我们务必要保护好耳朵,不要让脆弱的耳朵受到伤害!
《听见你的声音—听觉机制II》观后感
海防校区五(6)班 黄思齐
今天我认真观看了科学大讲堂为我们带来的专题讲座《听见你的声音—听觉机制II》,主要内容包括:听觉是什么?我们是如何能听到声音?要如何保护听力?中国科学院的刘志勇老师讲得既有趣又有启发性,深入浅出,令人受益匪浅。
整个讲座让我印象最深刻的知识点有两个:一是关于声音的强度和频率,人类只能听到一定频率范围内的声音,但有些动物却可以超出这个范畴,听到人类听不到的声音频率;二是声音从声波到被人类大脑识别的过程也极为神奇,需要经历很多环节,其中最重要的一环是由毛细胞完成的,没有这种神奇的细胞,人类就没办法听到大千世界的各种声音。
刘老师在讲座的最后一再强调,保护听力是在全世界范围内都需要人们好好重视的一个问题,我想我也不例外,于是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保护我的听力,聆听这个美妙的世界。
科学大讲堂观后感
海防校区四(7)班 赵濮宸
今天,我收看了刘老师讲的《听见你的声音——听觉机制!》今天我了解了听觉。声音是一种波,可以被人耳识别的声。而我们人类可以听到的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我们称其为声音。
声音的重要参数有强度与频率。强度是表示声音能量的大小,即响度的强弱,是声波振幅的一个特征,振幅越大,强度越大。频率是单位时间内完成振动的次数,与波长成反比。为了纪念德国物理学家赫兹的贡献,人们把频率的单位命名为赫兹(Hz)。1000HZ=|秒内震动1000次。
而有一个很有趣的一点。在儿童和婴儿时可以听到20000Hz的声音,24岁以下可以听到17000Hz,30岁以下可以听到16000Hz,40岁以下可以听到15000Hz,50岁以下可以听到12000Hz,而没有听力损伤的正常人可以听到8000Hz。这一点说明了人随年龄增长逐渐失听觉灵敏度。
接下来我又了解了耳朵的结构。分别是由外耳、颞骨外耳道、鼓膜、听小骨、半规管、耳蜗、前底蜗神经和咽鼓管组成了耳朵。
今天我了解声音与耳朵的关系与结构,我对人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后好好学习去发现更多人体的奥秘。
“听见你的声音——听觉机制II”观后感
羽山校区三(5)班 王俊喆
今天,我观看了刘志勇老师的听见你的声音——听觉机制Ⅱ。在这节课里,我们知道了自己的耳朵可以识别频率20~20000Hz的声波、0dB是人类能听到的1000Hz纯音的最低强度,当声音到达150分贝时会耳聋等。
但我最感兴趣的还是老师讲解耳朵构造的部分了,老师告诉我们,我们可以看到的部分被称之为外耳,在外耳的里面有一条弯弯的隧道——外耳道,而外耳道的尽头有着鼓膜分割外耳道与中耳。在鼓膜的后面有着三块类似杠杆的听小骨,它们负责将鼓膜的振动传输给耳蜗。在耳蜗里有着许多的淋巴液和毛细胞,淋巴液在震动后会把信号传给毛细胞,最终由毛细胞转化成电信号被大脑识别。
爱护双耳,倾听美好。世卫组织认为到2050年将会有四分之一的人有听力问题,将会有多达2400多人永远失去听力。保护耳朵刻不容缓,我们小孩子正处在长身体的关键时期,一定要保护好耳朵,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为了保护耳朵,我们听音乐、上网课的时候一定不要开太大声,否则就会对耳膜和内毛细胞造成不可逆的影响。
《耳朵如何听见声音》观后感
羽山校区四(1)班 雷晔含
今天我听了中科院刘志勇专家有关人类的听觉机制的讲座,总计50分钟的讲座内容丰富且精彩,让我收获颇丰。刘志勇老师从什么是声音、声音的重要参数、听觉机制和人类听觉随年龄增长的变化四个方面来向我们阐述耳朵是如何听见声音的。
声音是一种波。可以被人耳识别的波我们称之为声音。耳朵能听见声音靠的是耳朵里生长的各种毛细胞。声音的重要参数包括声音的强度和频率。声音的强度表示声音能量的大小,即响度的强弱,如果声强太大,耳朵会有痛感。声音的频率(波长):1秒钟声波震动的次数。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听觉会变得越来越差。所以我们要保护好耳朵,不然就会出现听力受损,甚至失去听力。
标签: 听见你的声音
Copyright @ 2001-2013 www.caixun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彩迅新闻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18864号-1
网站所登新闻、资讯等内容, 均为相关单位具有著作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未经彩迅新闻网书面授权,请勿建立镜像 联系我们: 291 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