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肝脏外科之父吴孟超诞辰百年,他的生前日记留下哪些“珍贵遗产”

时间:2022-08-31 09:29:50

翻看吴孟超院士的日记,犹如细数他的一生,他的生命和手术台连在一起。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吴孟超 受访者供图 

“1997年,手术241台”“2003年,手术186台,出差19次,其中出国5次”“2005年,手术237台,出差30次、共90天,含出国4次”……

平均每周2-3台手术,日记里几乎全是工作。2021年5月22日,99岁的吴孟超在上海逝世。他就像一匹不知疲倦的老马,身后留下一串惊人的数字:主刀16000多例手术,救治20000多名患者。

吴孟超的日记,从1970年代到2019年。本文图片除注明外,均为澎湃新闻记者 李佳蔚 图

2022年8月31日,吴孟超诞辰百年,家人首度公开这位“中国肝脏外科之父”的日记。从1970年代到2019年,大大小小几十本日记,记录的不仅是个人的活动,还有海军军医大学附属医院的发展,更有中国肝胆外科前进的印证。

整理日记时,吴孟超大女儿吴玲有时忍不住难过。“他都90多岁了,每天还那么忙,但我们没法说他,他要坚持他自己做的事,我们只有支持。”吴玲对澎湃新闻记者说,更多的时候,她在父亲日记里获得激励。

“父亲一辈子都很认真,写日记是这样,生活是这样,工作更是这样。”吴玲说,“日记里病人开什么刀,肿瘤在什么位置,出血多少,他都记录得清清楚楚。”

中国科技馆与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制作的吴孟超手模,他右手食指和中指指尖关节略微变形。受访者供图

此次除了吴孟超生前日记公开,中国科技馆与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制作的吴孟超手模也送到他的家人手中。金色的手模,印痕很深,掌纹清晰,仔细端详,可见吴老因为长时间握着手术刀,右手食指和中指指尖关节略微变形。

正是这双手,将万千生命拉出绝境,被中国肝脏外科界誉为“上帝之手”。

数十年的写日记习惯

吴孟超的家人和同事都知道他有写日记的习惯。

女儿吴玲的印象里,父亲每天晚上回到家,会先看一会电视新闻、读几份报纸,晚上九、十点钟,雷打不动地会到楼上书房写半小时日记,家人从不去打扰他。

吴孟超去世后,吴玲整理他的遗物,一本本或新或旧的日记本从抽屉里翻了出来。有些日记本吴玲有印象,还有许多泛黄的本子她从来没见过。

翻看吴孟超的日记,如同细数他的人生过往。吴玲说,她没想到父亲日记写得那么详细,一天不落,而且内容几乎都是工作。其中,最早可以追溯到1970年代的工作日志,“早期里面有西医学中医的历史,也有英文记录。不过,很多遗失了,不太完整”。从1992年-2019年,这二十多年吴孟超日记较为完整,基本每年写一本。

吴孟超日记扉页写的年初寄语

吴玲说,以前她知道父亲忙,看了日记,才知道父亲到底多忙。“他经常去北京出差,出差回来多晚也要到病房看看病人,昨天开的刀,今天恢复情况怎么样,他要自己去查房,一定要保证自己的病人不出问题。”一桩桩不无细碎的事情,都被记录下来。

在吴孟超的日记里,如果哪一天他给日期画了圆圈,代表这天一定有手术。他经常还会在圆圈旁边写上数字,“3”,就表示当天做了三台手术。“我们翻了很久,才发现日记有个规律,一开始不明白画圈是什么意思。”吴玲说,这些在日记在内文里都得到印证,也表明父亲对手术工作非常重视。

每本日记的开篇,往往是一年的起始,吴孟超通常会在扉页写下这一年的重点任务。在他眼中,每年都是“关键年”,每年都“任务很重”,他写下寄语给自己打气。

比如,“任重而道远,一定要实现”,“要在去年发展的基础上,今年更加创新,更上一层楼”,“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等等。而日记本最后一页,他还会对当年做一个简单总结,记录这一年做了多少台手术、出差多少次,等等。

最后一台手术 

“今天晴天,手术一台……下午2:30去手术室,做一台右肝3cm局部切除(肝硬化)……”2019年3月15日,吴孟超在日记中记录着一台手术,那是他行医70多年所做的最后一台手术。

2019年3月,吴孟超日记中记录“手术一台”。这是他行医生涯最后一次站上手术台。受访者 供图

吴孟超的学生、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肝外三科负责人周伟平清楚地记得,那天他和吴老一起做手术。

吴孟超像往常一样换上手术衣,站上手术台。无影灯下,这位身形瘦小、须发皆白的医生埋在一群高大的助手中间,他将双手探入患者腹中,数十年的经验使手术刀就像黏在他的指尖,灵动、迅捷。

大约40多分钟,肿瘤被顺利切除,医生为患者止血。周伟平搀扶吴孟超走出手术室,此时的吴老略显疲惫,坐在走廊的椅子上。

当时吴孟超已97岁高龄,那天他似乎预感到,这很可能是他行医生涯最后一次拿起手术刀。周伟平说,那天下午,吴孟超坐在手术室外久久不舍离开。

2019年3月15日,吴孟超在手术室外坐了很久,周伟平陪着他。受访者供图

“那时候,吴老身体已经没有那么健壮了,但他还是很关心手术,那天是他做的最后一台手术。”周伟平说,从那以后,因为身体健康状况,吴孟超再也没能继续为患者动手术。

在这个学生眼里,恩师吴孟超头衔众多,但他最不舍的就是手术台。在学校和医院,吴孟超每天有很多行政事务要处理,但只要一进手术室,他就像变了个人,格外沉着平静。

“吴老一生都在和肝脏手术打交道,挽救了很多病人,我和吴老接触40多年,我知道他心里不舍得手术台,那天下午他坐了很久,到了要吃药的时间才离开。”周伟平讲到这里眼眶泛红。

珍贵的遗产

一本本日记里不仅有吴孟超个人的活动,对肝胆外科的发展亦具有意义。

吴孟超另一位学生、上海东方肝胆医院肝外四科主任沈锋说,就在前不久,医院需要找一项科研数据,因为是十几年前的事,相关人事有几次调整,这份档案怎么都找不到。他突然想到,医院找不到,可以到吴老日记里尝试找一找。

他说那天夜里很晚了,医院联系到吴孟超家人,拿出日记,找到相应的年份、日期,果然找到了数据,记录非常完整。

1970年代,吴孟超日记中有西医学中医的记录,也有英文记录。

这样的事迹还有很多。2015年,吴孟超在这一年的日记本扉页写着:“今年的任务仍很重,1、新院开业要做好很多工作;2、科学中心开业也要做许多工作……”这一年,上海东方肝胆医院安亭新院区正式运行,如何招聘人才、建设科学中心,吴孟超的日记里事无巨细地记载着新院建设相关的事项。

“所以吴老既记录了他个人的活动,也记录了他的工作,记录了医院的发展,更记录了我们肝胆外科的历史,非常珍贵。”沈锋说。

作为吴孟超的学生,从事肝脏外科30余年的沈锋如今担任国际肝胆胰协会(IHPBA)理事、亚太肝胆胰协会(A-PHPBA)秘书长、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肝癌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军肝胆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等职务,已在行业内取得不俗成就。

而在沈锋眼里,他始终记得,吴孟超传给年轻一代医生最根本的精神,就是怎样当好一个医生。“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在吴老那里得到最充分的体现,也是他身体力行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

“人生十不可——钱不可贪,文不可抄,师不可骂,友不可卖,官不可讨,上不可媚,下不可慢,风不可追,天不可欺,地不可荒。”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勇攀高峰。”

——在吴孟超日记里,一字一句真挚的寄语,既是对自己的激励,又何尝不是对后辈的谆谆教诲。

标签: 肝脏外科

来源:澎湃新闻
0
上一篇:全球球精选!视频|8月30日上海新增本土确诊病例1例和无症状1例 下一篇:快看:进口九价HPV疫苗适用人群拓展至9-45岁适龄女性

最近更新

  Copyright @ 2001-2013 www.caixun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彩迅新闻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18864号-1

  网站所登新闻、资讯等内容, 均为相关单位具有著作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未经彩迅新闻网书面授权,请勿建立镜像 联系我们:  291 32 36@qq.com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