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集名人读书的故事
“多少年过去了,不知内情的人都把牛顿奚落胡克的这句话,当作了谦虚,人们把牛顿热爱科学的故事用作教育的材料,却忽视了这句名言真正的来龙去脉,只能说是一个被人为误传的美丽。”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搜集名人读书的故事,供大家参考!
【资料图】
搜集名人读书的故事(1):欧阳自远
对金庸的“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如数家珍,“我最佩服乔峰的坦荡大气和家国情怀”;小小的一个永新县城,屈指可数的几家旧书摊经常被他翻得底朝天;《科学》杂志激发了他对地球之外世界的探索欲望……这个毫不讳言自己是“金庸迷”的人,正是被誉为“嫦娥之父”的欧阳自远,这位著名的天体化学与地球化学家,中国月球探测工程的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在回首幼时那段“野读书”的时光,依然倍感幸运。
欧阳自远1935年出生于江西省吉安市,父亲从医,1 946年在永新县开了个“九州药房”,收入稳定且颇有人缘。这给了欧阳自远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
“那时候我乱七八糟的书都看。这对我以后的发展很有帮助,我主张看些野书。”欧阳自远说,他现在带学生,最头痛的就是他们语文根底差,鸡兔同笼的算术题都掰不清楚题目意思,写的文章不是假话就是套话,也缺乏人文历史素质的积淀。
在他看来,能看野书的中学时代,是一个自由的时代。欧阳自远读书的习惯是从初中开始培养起来的。
那时候,欧阳自远住校,晚上还得上自习。由于学校没电灯,晚自习时,每人掏出一个小铁灯盏,里面有灯芯,倒点菜油进去,点着,就在豆大灯光下看书。
条件虽然艰苦,但学业不重,用欧阳自远的话说,“那时书包不像现在那么沉”,因此有大量的时间读野书。彼时永新县城很小,书店也很小,但他经常会去那些书店乱翻书。
看武侠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这位老武侠迷说,中学时代他就开始看《蜀山剑侠传》一类的书了,神话、武侠、幻境充斥其中,文笔华美,想象奇特,让他爱不释手。对于中国传统名著也是魂牵梦绕,像《隋唐演义》、《薛刚反唐》、《三国演义》、《水浒传》等,金戈铁马、笑傲江湖等,令他欲罢不能。
书杂了,路子也广了,后来也接触到很多科普书籍,像开明书店出版的各种少年读物和科普书籍以及上海出的《科学》月刊就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科学》月刊是留美学生任鸿隽等在上海创办的,介绍科学故事、科学家、科学前沿问题、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华罗庚就是在《科学》上崭露头角的。”
受各类野书的影响,欧阳自远对地球之外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很憧憬,想搞明白是怎么面事,高考的时候,一度想考天文系。
语文老师刘燕江、地理老师袁家瑞、化学老师贺祖煌……除了这群优秀的师长,欧阳自远说,中学对他最大的启示,就是得法比获知更重要,“学会怎么掌握知识远比掌握知识本身更重要。”
欧阳自远知道,在中学时代,怎么根据各个科目的特点有序地掌握知识点,掌握这门学科的规律,应该是学习的重点,像地理,有太多图表,就应发挥形象思维;像历史,穿越时间长河,就应当把历史事件串起来学。如果每门学科都只是机械重复,根本无法抓住本质,理透精髓,更不能做到融汇贯通,这就是不得法,“我在中学时代明白了这点以后,以后的学习都不会觉得有什么压力和困难。”
他说,现在接触到很多学生,非常聪明,知识也很广博,但就是不太知道怎么做研究,“这就是因为中学学习不得法,光是机械地积累知识,结果在研究上没上路。”
大学期间,欧阳自远尽管专业是地质,但他从来没有抛弃自己从小对探索宇宙的欲望。1g57年,前苏联发射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当时正在攻读矿床学专业研究生的他敏锐地意识到,尽管新中国尚没有开展空间探测活动的能力,但中国迟早会有一天面临这样的挑战。
于是,他把研究视野转到地球之外,并从1995年开始全力以赴从事月球研究工作。打小浸润各类“野书”的欧阳自远,终于厚积薄发,成为中国最顶尖的探月工程的科学家之一。
搜集名人读书的故事(2):科菲·安南
十年秘书长生涯,他曾奋力将巨石推上山巅,也一度在重压之下抑郁失语。他就是科菲·安南。
或许很多人都记忆犹新,那一刻,这位有着贵族血统的黑人激扬地说,自己可以踏出联合国的大门,但联合国却离不开自己的心灵之窗。回望安南十年路,功过是非无须多言,我只想说,即便出身有别,奋斗的路上却有言不尽的相同。
美国《纽约时报》曾用大篇幅连载安南的故事。安南是个不那么出色的小伙子,至少毕业的时候是那样的。进入联合国,他只能从最低职位做起,而且,他常推诿一些工作,更不愿意过多接触直属上司。“他简直不适合待在那里,因为不会与人打交道的人最终只有一条路——离开。”
可是,安南向所有人证明,他成功了,而秘诀正是别人言之凿凿的缺点。“是的,我不愿意太接近上司,更不愿意去完成上司要我去完成的某些事,因为一不小心,你会发现,其实那些事不适合你去做,或者说,你不应该知道,否则,很可能被人认为是热心过度。”
难道不是吗?帕丽小姐作为安南的同事,后来在采访中证实了这一点。她因为主动过去帮别人复印材料,却看到“离婚协议”四个字,着实让双方尴尬。其实,帕丽小姐遭遇的尚算轻度事件,据她讲述,有一位同事因为去帮隔壁部门的领导调试电脑,点击之下,竟然发现十余张“激情”网页,这是中毒,还是人家的爱好?无论你怎么解释都没有用,因为窥见秘密,便是“怀璧其罪”。
安南的成功秘诀便在于“科学地懒惰”。有一次,一位中国外交官要给各国大使发送一些文件,而联合国的电脑系统并不为他人所熟悉,所以,通常工作人员会直接帮对方完成任务,因为这样更方便快捷。但安南没有,他硬是通过电话遥控就在不远处的中国外交官,哪怕耗费了一个多小时才完成任务,他也不愿意移步去看看。
远离别人的秘密,安南自始至终坚持这一做人原则,所以经过多年的努力,他从世界卫生组织的预算干事一步一步做到部门分部负责人、主任、助理秘书长的部门领导人,然后是副秘书长,最后成为秘书长。
从最下层直至最上层,他比大多数人更了解这一组织,而且他差不多了解它的每一个细节。所以,有人表示怀疑,他难道从来不知道别人的秘密吗?当然不,有些秘密他必须知道,只不过自始至终没有人知道他知道罢了。
那些关于制裁伊拉克,关于世界卫生组织的资助,还有中国的人权问题等,安南必须过目相关文件,但当这一切变成争议,变成国际问题时,他却从不发表任何意见。他曾在日记里写道:“一个事实,如果我通过别人整理的观点去认知它,那么,我便失去了对这一事件的评判权,因为我的思想已经不再独立。既然如此,便有悖独立的原则,所以,我什么都不知道。”
保守秘密,即便自己已经离开,再无瓜葛。他也很少提及那些他所看到的、听到的事件,这便是他远离别人秘密的更高的层次——让世界和自己变得简单而干净。
搜集名人读书的故事(3):牛顿
牛顿其实是胡克的晚辈。早在1662年,胡克已成为英国王家学会的实验主管,而此时牛顿还是剑桥大学的学生。1969年,牛顿当上剑桥的教授,开始讲授他的光学研究。1672年,牛顿被选为王家学会会员,作为见面礼,他给学会寄去一篇论文,提出光是由粒子组成的,但是遭到了胡克的猛烈抨击。(胡克认为光是一种波),牛顿无法忍受,威胁要退出学会。在学会书记劝说下,牛顿才留了下来。
但是在1675年,牛顿发表的另一篇光学论文招来了胡克更猛烈的抨击。胡克认为,牛顿论文中的大部分内容是从他在1665年发表的《显微图谱》一书中的有关论述中搬来的,只是做了某些发挥。两人进行了一番貌似彬彬有礼其实暗藏讥讽的通信。
牛顿在1676年2月5日致胡克的信中写道: “笛卡儿 (的光学研究)迈出了很好的一步。你在一些方面又增添了许多,特别是对薄板颜色进行了哲学考虑。如果我看得更远一点的话,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后面这句话被认为是牛顿的谦虚,后来被许多人当成座右铭,但是如果我们知道牛顿其实看重实验和数学计算而蔑视胡克的哲学思考,并且胡克身材不高、驼背得很厉害的话,就可以明白牛顿的这句话并不是在恭维胡克。
多少年过去了,不知内情的人都把牛顿奚落胡克的这句话,当作了谦虚,人们把牛顿热爱科学的故事用作教育的材料,却忽视了这句名言真正的来龙去脉,只能说是一个被人为误传的美丽。
标签:
Copyright @ 2001-2013 www.caixun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财经新闻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18864号-1
网站所登新闻、资讯等内容, 均为相关单位具有著作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未经彩迅新闻网书面授权,请勿建立镜像 联系我们: 291 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