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由上海市闵行区博物馆联合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博物院共同打造的《漠北锋鸣——鄂尔多斯青铜器文物精品展》开展。澎湃新闻记者 俞凯 图
6月9日,上海市闵行区博物馆(以下简称“闵博”),离9点开馆还有半个小时,入口大厅已涌进来不少观众,他们来看《漠北锋鸣——鄂尔多斯青铜器文物精品展》。
一如之前闵博办的其它几个大展,漠北锋鸣一开展就备受瞩目,300余件器物还原了长城沿线地带以匈奴为代表的早期草原文明的生活场景,展品之一鹰顶金冠是迄今我国发现的唯一“胡冠”。
(相关资料图)
此次来沪展出的鹰顶金冠是迄今我国所发现的唯一的"胡冠"。
闵博的这一波借展热潮,始于2022年7月的《乐居长安——唐都长安生活展》。此后,国宝级清代圆明园牛首、虎首、猴首、猪首原件,长沙马王堆文物等纷纷抵沪,不经意间,作为区级文博场馆的闵博与“网红”“人气”画上等号。
若论规模和建制,4岁的闵博新馆只是区级小馆,馆藏也并不丰富,藏品主要是闵行本地出土的文物和民俗展陈。但闵博却凭借自己的策展功力和借展魄力,做出了“小馆也能办大展”、“区博也能成网红”的大文章。
其中秘诀何在?对此,上海市闵行区文旅局局长杨继桢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专访时坦言,要让文物活起来、火起来、讲好中国故事,关键是要做一个有心人。
闵博的这一波借展热潮,始于2022年7月的《乐居长安——唐都长安生活展》。 闵行区供图
“有计划性,而不是想到一出是一出”
在闵行区博物馆入口大厅的墙上,有一行醒目的大字——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作为区级文博场馆,闵博怎么做的?细心的观众发现,闵博的借展热潮,始于2022年7月的《乐居长安——唐都长安生活展》,从西安博物院借来展出的130余套展品让上海市民在“长安古意”中流连忘返。
两个月后的2022年9月26日,闵行区博物馆再度出手,推出了轰动一时的《盛世回归——海外回流文物特展》,从保利艺术博物馆借来的国宝级清代圆明园牛首、虎首、猴首、猪首原件,以及向圆明园管理处借来的马首复制件,迅速跻身热点大展,每日参观预约均被一抢而空,在2022年国庆版“中博热搜榜”——全国“博物馆十大热搜展览推介”上排名第二,建成于2019年的闵博新馆也首次上榜全国百强博物馆。
到了2023年3-5月,闵博从湖南博物院借展138件(组)展品举办的《汉·无极——长沙马王堆文物精品展》继续大火,每日有逾3000名观众参观,短短两个月观众达13.2万人次。
2022年9月26日至12月18日,闵行区博物馆推出了轰动一时的《盛世回归——海外回流文物特展》。 澎湃新闻记者 俞凯 图
闵行区博物馆的《盛世回归——海外回流文物特展》,从保利艺术博物馆借来的国宝级清代圆明园牛首、虎首、猴首、猪首原件,以及向圆明园管理处借来的马首复制件。 澎湃新闻记者 俞凯 图
杨继桢表示,中国不缺文物,各个省馆、国家馆的文物资源是很充沛的,关键是怎么样把它借过来,以什么样的主题进行展陈。闵博做得比较好的第一点是有计划性,就是选择、计划好办展的文物和主题,一步步地走,而不是想到一出是一出、今天哪里热就去跟着做什么。
“闵博刚开始做的几个展(比如乐居长安),都是在疫情环境条件下,当时正好有个空档,我们就抢档期,但是案头准备工作做得非常充分,所以2022年7月展馆一开门,就排长队。”杨继桢说。
闵行区博物馆入口大厅的墙上有一行醒目的大字——“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澎湃新闻记者 俞凯 图
在他看来,所谓策展功力,源自对中华文化的深切热爱与理解。比如盛世回归这个展览的标题,就是对中华文明思考的结果。如果没有盛世,文物如何回归,文物承载国运、牵连民心。文物的聚散回归,是与国家治乱兴衰息息相关的,也牵动着中华儿女的心弦。举办海外回流文物展,可以从一个侧面展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进程。闵博将会有计划地把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和文物逐步推出来,用自成系列的重磅大展把中国历史串起来,用文物展陈讲好中国故事。
今年3-5月,闵博从湖南博物院借展138件(组)展品举办的《汉·无极——长沙马王堆文物精品展》继续大火。 澎湃新闻记者 俞凯 图
“讲得好把观众引进来,是你的本事”
文物不会说话,如何与观众产生互动?
“如果你把借来的文物放在馆里,没有人去把它内在的东西挖掘出来,它是成不了故事、传播不出去的。所以我觉得,同样的文物,谁讲的效果好,怎么样把观众吸引进来,是你的本事。”杨继桢透露,闵博从策展到布展、宣传推广、展陈设计都非常用心,讲解也是。同样一件文物,他们要翻阅大量的资料,去研究文物的来龙去脉、背后的内涵,把文物背后的故事激活出来吸引观众。
《汉·无极——长沙马王堆文物精品展》的现场讲解吸引了大批观众。 闵行区供图
“90后”闵博宣教部主任、金牌讲解员徐迪(右一)身穿蒙古族服饰为来宾进行讲解。澎湃新闻记者 俞凯 图
在长沙马王堆文物精品展开展期间,身为“90后”的闵博宣教部主任、金牌讲解员徐迪就给参观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他在给孩子们讲解马王堆汉墓主人辛追夫人时,如此说道:“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辛追夫人是一个妥妥的吃货。她一天的饮食有多丰富呢?兔、鹧鸪、天鹅、斑鸠都有,甚至还有各种烤串!考古工作者在辛追夫人胃内发现了138枚半的香瓜籽,推测她去世之前应该是吃了大量的香瓜,解剖发现,辛追夫人的死因是急性胆绞痛引发的冠心病……”
徐迪一遍遍讲述着“舌尖上的马王堆”,效果也体现在留言墙上不断增多、增厚的观众留言里:“看到了2000多年前的滋润生活和好物,真的太有趣了!”“满满正能量!这个展览既好玩又好看,气势非凡,推荐打卡!”
闵博工作人员在展架上布展。 澎湃新闻记者 俞凯 图
杨继桢说,闵博的员工不多,只有二三十号人,因此不像有些专业大馆分得很细,有人专门做讲解、有人专门做展陈,闵博的员工都是多面手,讲解的人也能够做其它的活,甚至上展架、上展桌的活都干,馆长都能够做讲解。一位馆长最厉害的时候,一天给观众讲解了三场。所以闵博每次的定时讲解,观众都蜂拥而至。展陈火爆的背后,其实是他们的心血。
谈合作越来越顺畅,海昏侯墓葬展、明十三陵文物展已安排
杨继桢认为,其实一个博物馆的影响力跟这个馆的规模、建制的大小无关,关键是展出内容和讲解效果。一个展下来,闵博留言墙的观众留言会收到几十份,而且都挺感人、正能量的。有时候博物馆的讲解人手不够,华东政法大学等高校的志愿者会过来帮助一起讲解,小朋友也积极充当国宝守护人,文物展最后能够产生如此大的社会效应,这个现象是值得研究的。
他同时表示,闵行区对文化发展颇为重视,尤其是这几年对文化的投入在逐渐加大,“实际上,人家博物馆选择跟你合作办展,还是要看你本身的质地怎么样,所以我们去跟各个馆谈的时候,尤其是前面几个大展成功做出来以后,人家一看闵博能做到这个水准,他们都愿意跟你合作。”
杨继桢说,闵博的临展馆面积不大,大约600-700平方米,为了让这600-700平方米始终有好的内容,从计划到经费保障、到整个系统的操作,都有一个非常精到的方案,比如借展从什么时间开始启动,一套流程已经非常成熟。有了此前几个大展奠定的基础,闵行区博物馆走出去借展的信心越来越足,对接也越来越顺畅。
杨继桢透露,闵博今年暑期到明年的展览计划已基本尘埃落定,西汉海昏侯墓葬展、明十三陵文物展等展览将会在今明两年与上海观众见面,“从策划到最后展出到宣推引流,其实整个计划都非常重要,没有一个展可以随随便便成功,闵博现在一个展基本上提前一年就开始启动。”
标签:
Copyright @ 2001-2013 www.caixun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财经新闻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18864号-1
网站所登新闻、资讯等内容, 均为相关单位具有著作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未经彩迅新闻网书面授权,请勿建立镜像 联系我们: 291 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