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暑期实践团成员查看虾苗养殖情况 采访对象供图(下同)
(相关资料图)
8月10日一大早,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2021级渔业发展专业研究生周虎鹏就来到上海金山虾类科技小院。他换上厚厚的水裤,为南美白对虾苗投喂饲料。
今年暑期,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水上”科技小院暑期实践团队前往上海金山虾类科技小院开展劳动实践、技术推广、调查研究等活动。
据悉,该团队是全国大中专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之乡村振兴“笃行计划”专项行动全国示范性团队之一。
在水上“科技小院”里自找苦吃
“这个暑假,我们当上了‘少塘主’!下塘真不容易,我们经常干着衣服进去,湿着衣服出来。”2022级海洋科学专业研究生程曦边拧干衣服上的汗水边说。
这些95后、00后“少塘主”们,在养虾时对于标准的要求极为严苛。程曦介绍,他们要每天定好闹钟严格“卡时间”。南美白对虾苗一天要投喂五次饲料,时间算准后,每日的投饵量也有着严格的要求。
图说:暑期实践团成员投喂饲料
同时,虾苗的饲料规格也需要是半径小、易溶于水的虾片,否则过大的颗粒会降低虾的进食速度,还会提高水中亚硝酸盐的浓度。实践团队必须时刻关注虾的生长情况,从而来选择饲料的规格。“还要做到‘一天两测’,时刻察觉亚硝酸盐浓度的变化。”程曦说,“这些苛刻的要求对养虾苗是有很大帮助的。”
“养虾还要保证场地干净,当太阳落山后,我们就要开始清洗空置的虾塘。”程曦告诉记者,有了老师和同学的陪伴,这样的日子“痛苦并快乐着”。
跑到塘边解决“真问题”
某日,实践团成员们正准备吃午饭,金山当地养殖户张叔匆忙找上门来求助。他家的虾池水体中的亚硝酸盐含量总是在正常指标之上,严重影响了虾的生长。
了解情况后,2022级渔业发展专业研究生仇浩顾不上吃午饭,跟着来到张叔的虾池一探究竟。测试下来,池中水样亚硝酸盐浓度确实偏高。仇浩一边询问着养殖池的日常打理情况,一边观察着虾的状态和虾池周围环境,思考引起亚盐浓度高的因素。
当目光扫到虾池边的饲料,仇浩问起张叔日常投喂饲料的量是否有改变。得到肯定的答复后,仇浩让张叔今后日常投喂饲料的量减少为以前的30%,试一试效果如何。
“养虾的问题终于找到人了!”两天后,张叔专程上门来给同学们道谢,“自从减少了饲料的投喂量,隔天测的亚盐含量明显降低了,多亏了你们帮忙!”
不止是张叔,周边的许多养殖户也常常会来,向他们询问一些关于养殖方面的方法和问题。“看着农户们脸上洋溢着笑容,看着养出来的虾都长得肥硕,感觉比拿了奖还开心,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周虎鹏说,“在这里就是想看看实际生产遇到的问题,让我们的专业学习更接地气。”
科研论文写在田间鱼塘
“田间地头里、鱼塘虾塘边,就是我们学生的课堂,同学们在这里,既能写科研文章,又能紧贴生产实践。”科技小院指导专家戴习林教授说。上海海洋大学专家团队前期已和当地养殖户有近30年的合作基础。如今,科技小院里的教学设备设施和生活设施都有了进一步完善,可以满足研究生同时开展实践和毕业论文实验。
图说:科技小院也能开展毕业论文实验
“下苗、投喂、水质检测、水质调控……养虾绝非易事,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忽视。”戴习林告诉记者,对于当地养殖户而言,养虾虽然经济效益看似不错,但风险不小。一方面,市场上虾类受欢迎品种一直在更新。另一方面,病害持续发生,养殖企业、养殖户不断对养殖技术、水质调控、病害生态防控技术等提出更多要求。
上海海洋大学师生为了拿出解决方案,在上海金山虾类科技小院长期开展虾类人工繁育、养殖技术、水环境调控等方面的产学研工作,帮助养殖户开展水质检测、病害检疫、水质调控等,为广大虾类养殖户提供技术服务。
新民晚报记者 郜阳 通讯员 徐凌
标签:
Copyright @ 2001-2013 www.caixun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财经新闻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18864号-1
网站所登新闻、资讯等内容, 均为相关单位具有著作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未经彩迅新闻网书面授权,请勿建立镜像 联系我们: 291 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