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在帝王之家,有的时候当争则争,有的时候则是不得不争,清朝康熙时期的“九王夺嫡”既是当争则争,也是不得不争。
(相关资料图)
当争则争,是为了当皇帝,是为了权力。
不得不争,是因为“九王夺嫡”实际上是由康熙皇帝在有意无意之间推动。
权力的诱惑,当争则争。
不想当将军的兵不是好兵,对于生在帝王家的皇子们来说也是如此,不想当皇帝的皇子也不是一个好皇子。
只要当了皇帝,便是天下第一人,成为整个天下和亿万生灵的主宰者,这是皇权所赋予皇帝的力量。
既然生而为皇子,既然有了这个机会,为什么不去争一争?权力如同鸦片,一旦沾染上了便会上瘾,对于康熙的儿子们来说更是如此,倘若有一天他们被新帝打发去做了个无权无势的逍遥王爷的话,他们可未必能够接受得了。
野心这东西,只要是个正常人就会有。
读书人寒窗苦读十余载,为的是什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往小了说,不过是为了获得能够改变自己命运、让自己生活变得优渥的权力罢了。
小人物拼了命地往上攀爬也无非是为了改变命运,要么想要获得权力,要么想要获得财富,这本身便是野心的一部分。
康熙的儿子们作为拥有皇位继承权的皇子,他们有着天然的优势,所以他们的野心自然也就远迈他人。
在权力欲和野心地推动之下,康熙的儿子们想要争夺皇位也就成了理所应当的事,不独康熙的儿子,试问有几个皇帝的儿子能够对那个近在眼前的皇位视而不见?
只不过,有的人有自知之明,明知不可为而不可为,所以选择不争。
可是对于那些有实力去争,或者明知不可为而非要为的人来说,只要有一丝的希望,那他们就要争上一争。
赢了,那就是九五至尊。
输了,要么死,要么余生当个囚徒,或许还能当个闲散的富贵王爷。
康熙的犹豫、推动和选择,九王夺嫡的发生和落幕。
清朝虽然不像明朝一样那么喜欢动不动就说国本如何如何,但是对于清朝或者任何一个朝代来说,国之储君确实是国之根本和国之未来。
所以,对于选择让谁来当国之储君,便不得不慎。
康熙对于储君的选择可以说是有清一代所有皇帝当中最为纠结和犹豫的,他原本看好的是太子胤礽,可是后来他发现胤礽品行不断,比如康熙在1690年去打噶尔丹的时候生病了,让胤礽去侍疾,结果胤礽看到生病的老父亲康熙却没有一点担心和忧伤,气得康熙直接叫他滚蛋了。
后来,康熙又发现胤礽竟然派人来监视他的“起居动作”,这是想干嘛?要为谋反做准备?对于太子胤礽,康熙气呼呼地说“朕包容二十年矣”,然后就把胤礽给废了。
康熙当时是在气头上,是在说气话,他之所以废了胤礽,也是想让胤礽好好反省反省,并没有打算真的就此彻底废了胤礽。
可是对于康熙的这番良苦用心,在别的皇子和朝臣看来却不是这样,相反他们将这件事视为自己的机会。
当皇子的,想趁机夺嫡。
当臣子的,想趁机扶自己效忠和支持的皇子上位,好为将来做打算。
所以,康熙的废太子之举便将此前隐藏在黑暗之中的夺嫡之争给引到了明面上,九个皇子各显神通。
胤礽在康熙四十七年第一次被废,到了第二年即再次被立为太子,从这也能看得出来康熙确实是有意让他当接班人的,只可惜他自己太不争气,到了康熙五十一年又第二次被废,这次他再也没有翻身的机会了。
康熙对胤礽的废而复立、立而再废,再一次将夺嫡之争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胤礽第二次被废实际上已经被踢出了夺嫡序列,此时以老八胤禩呼声最高,也最有实力,只可惜却因“毙鹰事件”而被踢出局,反倒让老四胤禛弯道超车。
不论如何,康熙的储君人选的犹豫都是推动九王夺嫡的一只“幕后黑手”,当然也可能是康熙有意为之,为的便是选择出最合适的人选。
除了康熙有意无意地推动之外,实际上以各个皇子为核心所形成的政治利益集团也在推动着他们去争夺皇位,因为只有他们当上了皇帝,他们背后的政治利益集团才能够取得更大的政治权力和政治利益。
经过了九王夺嫡这一场激烈的夺嫡之争后,雍正笑到了最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成为了康熙之后的下一任皇帝。
标签:
Copyright @ 2001-2013 www.caixun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财经新闻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18864号-1
网站所登新闻、资讯等内容, 均为相关单位具有著作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未经彩迅新闻网书面授权,请勿建立镜像 联系我们: 291 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