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礁石”和“海浪”的对话,为何成为年末艺术热点?观众在画中找寻什么?

时间:2022-12-17 06:46:01

很少有一场画展,能够像《张雷平·何曦——当代海派名家双人展系列》一样,从展览开幕到临近尾声,持续引发公众和媒体的热切关注。

展厅现场

人们在展厅里流连驻足,在网上谈论分享,甚至还有观众设想“假如展厅可以放音乐”,那么,此处该配上勃拉姆斯还是马勒的乐章?


(相关资料图)

张雷平的“礁石”和何曦的“海浪”之间的这场对话,为何会成为沪上年末的艺术热点?

不约而同:一个画礁石一个画海浪

张雷平与何曦,一个40后,一个60后,风格迥异。

两位画家在画展举办前,事先约定“相互保密”,各画各的。

张雷平 《熔金》,242X120CM,纸本水墨,2022年

但结果却是,张雷平画了礁石,何曦画了海浪,一位浑厚气魄、一位惊涛骇浪,两人的作品相聚在刘海粟美术馆,形成“礁石”和“海浪”的生动对话。 

张雷平的新作和以往人们熟悉的画风有很大不同。此前,她更热衷于画田野、田埂和花草。但这一次,在海边长大的她把笔墨投向了熟悉但迟迟未有触及的海礁。

在今年这个特殊的春天,张雷平毫无准备地一个人在工作室住了两三个月。

每当夜幕降临,她望着窗外一座座楼房,彷佛海上的一座座孤岛。

有画笔为伴的她,以海礁为主题展开了创作。她说:“这次画海礁,就是想从礁石借鉴一些能滋养自己的力量。”

何曦《20211207》,绢本水墨,91X176CM

“山·水”是何曦这次创作的题目,海浪是这次展出的几乎所有作品的主题,而在之前他从没画过海浪。

为什么会在疫情期间“闭关修炼”画海浪?何曦说:“我想借海浪,完成内心视像的自传,也表达对人类命运的追问。”

张雷平:画的不是礁石,而是礁石精神

“海礁就是海底的山,几千年就生活在海面上。它没有树木花草的陪伴,只有海浪的冲刷。这种孤独、甘于寂寞的海礁精神感动了我。”

艺术家张雷平在今年疫情期间长达两个多月的“闭关修炼”中,创作了一批以礁石为主题的作品。

张雷平 《盘石》,242X145CM, 纸本水墨,2022年

艺术评论家林明杰从中惊喜地发现,她奇迹般地实现了“蜕变”。

“当我面对它们的时候,完全忘了她在画什么,而是被她那自由驰骋的笔墨,雄浑而又润秀的气息所震慑。那画上的线条如风之舞,如云之卷,如浪之骇,浑然天成,鬼斧神工,真气淋漓。她画的不是礁石,而是礁石的精神。”

张雷平 《荡涤》,121X120CM,纸本水墨,2022年

在他看来,这位平时说话轻声细气的女艺术家,内心有着洪荒之力。而这洪荒之力的形成,且脱颖而出,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长期孕育和思考过程的厚积薄发。

作为40后海派画家代表,张雷平说,我们这代人经历的事情太多,可以说是历经沧桑。

她出生在战争年代,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十年动乱,大学毕业后去吴江军垦农场开荒,围湖造田,筑堤坝。

张雷平《浪起》,242X120CM,纸本水墨,2022年

张雷平说,“那段时光让人印象很深,常常是一身泥巴衣服没干,第二天直接穿上又去干活了。正是这段经历,让自己变得不怕吃苦了。后来我画了芦苇,就是那时太湖边的芦苇留给我的印象。”

张雷平说,作为艺术家有一点很重要——通过物像画精神,通过自然画自己。创作就是对生命的表达,那些曾经的经历和体验都是艺术创作的源泉。

张雷平《礁石1》、《礁石2》,120x222cm,纸本水墨,2022年

“凡有海浪的地方,礁石都会有意无意间入眼入心。我喜欢它们的素朴,纯粹,和坚韧。礁石于我,就是海上的山。苍茫粗砺,直面风雨。虽无树木花草的陪伴,却有一种独立不拘的坚忍和倔强。仿佛风雨兼程的人生,旁逸斜出的棱角被海浪冲刷磨砺后变得温和圆润,风骨内藏。”

张雷平《海礁4》,96X89CM,纸本水墨,1995年

张雷平说,“作为一个画画的人,他(她)的一辈子很多时间都是在寂寞中度过的。这种寂寞其实也在修炼内心,就好像海礁提示我们,每个人要有独自克服困难的精神。”

张雷平画的都是平凡的东西,芦苇,礁石,到处都有。她说,“冥冥之中,你选择到它,其实就是画家内心的写照。”

张雷平 《礁滩》,96X85CM,纸本水墨,2022年

礁石背后,有着艺术家自身的经历。而礁石的性格,无形中也成为了张雷平性格的一部分。

她说,“我在绘画中找到力量,找到坚强。”

何曦:借海浪完成内心视像的自传和对人类命运的追问

海浪是这次展出的海派艺术家何曦几乎所有作品的主题。

2020年以来,因为疫情与焦虑情绪的弥漫,让何曦更多面向自身、当下与未来的终极思考。他说自己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会让作品直面内心的深渊。

何曦 《20220224》,绢本水墨,140X300CM

2019年何曦在日本海边,面对太平洋的汹涌海浪,受到很大震撼。

《山·水》系列应运而生。何曦用画山的笔法来描绘海浪。

这个特殊的上海春天,何曦有两个月没有画。当他重回画室后,画笔下的海浪,越来越贴近自己的内心,作画的过程中,几乎是忘却技法、不假思索喷薄而出。

何曦《20220810》,绢本水墨,150X300CM

大尺幅的《山·水》,颇具大场面的电影镜头感。既有奔腾咆哮的冲击力,又有静如处子的宁寂。

画家亦借此完成了内心视像的自传,更是对人类命运的追问。

何曦《20220715》,绢本水墨,69X129CM

有人说这一系列作品有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悲怆的底色,也有人说这批画都是勃拉姆斯,有深刻严谨的力量、不动声色的壮阔以及史诗般的辉煌。

何曦《20221019》,纸本水墨,51.5X75CM

艺术评论家林明杰说,近年世界性的疫情,无疑激发了何曦内心无尽的悲悯,和对人类终极问题的思考。在他的画前,人会感悟到自身的渺小和人生的短暂,但是隐隐中又有一股爆发的力量在涌动,在弥漫……

何曦 《20211201》,绢本水墨,68X108CM

这些年,何曦的每一次亮相都让人眼前一亮。

“你永远不知道他下一张作品会是什么”。对何曦来说,艺术就是寂寞地探索、冒险和作出决断。

正如他自己所说,一路走来,他一直在不断地去掉别人给他贴上的一张又一张标签。

何曦 《寂静之声》,纸本水墨,165X360CM

艺术评论家徐明松表示,何曦此次以海浪图像为主题的展览呈现了他澎湃激越的精神性书写,他已然跳脱和超越了在形式语言层面对传统图式符号系统的一一系列解构和重构。

何曦《20220729》,绢本水墨,69X129CM

在他看来,“巨浪排山倒海而来,裹挟和奔突着何曦内心悲怆而高亢的情感力量,何曦绘画的表现性在他自己亲历的最难捱过的静默里终于获得了豁然和释放,也在静默里发生了他创作由此的转捩。海浪在暮色混沌的世界里成为充满伟力的新图腾。”

有学生问何曦:什么才是好的作品?

他的回答是:用整个生命做艺术,看见生命,激情澎湃。

目前,展览已临近尾声。有观众特地赶了早场,一个人独自置身万籁俱寂的展厅,感受艺术家带来的生命交响。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徐颖

标签:

来源:周到上海
0
上一篇: 下一篇:

最近更新

  Copyright @ 2001-2013 www.caixun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彩迅新闻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18864号-1

  网站所登新闻、资讯等内容, 均为相关单位具有著作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未经彩迅新闻网书面授权,请勿建立镜像 联系我们:  291 32 36@qq.com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