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无限好,人间重晚情。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一老一小”,一直以来都是百姓心中最为柔软的牵挂。对于老年群体,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
基本养老服务,看似简洁的六个字,不仅涵盖了不同领域的资源供给与支持,也凝结着社会各界的智慧与共识。更为重要的是,在基本养老服务的背后,更有如你我一般万千普通家庭的拳拳在念和殷殷期盼。
“为了老人的幸福晚年,我们花再多的精力都是值得的。”上海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期间,不少高质量提案聚焦“养老服务”。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围绕这些要求,一批政协委员贡献了真知灼见。
“养”:一个上海养老院院长的新年愿望和一份提案不期而遇
“养老院从来就不是一座孤岛,我们也会破防。”
2022年的最后一天,上海某公办公营养老院院长张先生向东方网记者讲述了他的新年愿望。“我希望未来有更多的政策能够吸引有活力的年轻人加入养老行业。”
张院长无意间许下的“新年愿望”却与一份酝酿已久的提案不谋而合。本次大会期间,民建上海市委提交了题为《关于改善本市养老院营运状况的建议》的集体提案。
民建上海市委表示,当前,养老行业从业人员年龄结构老化情况严重,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严重影响年轻人、高职业能力人员的就职意向。
“一线护理人员,尤其是高素质人才的短缺是困扰我们多年的心结。”张院长也在采访中印证了这一观点,“疫情以来,养护人员的困难境遇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供需的矛盾。”
针对张院长所说的人才短缺问题,民建上海市委了提出多项建议。包括优化护理员入职一次性补贴政策,在录用具有专业护理技能、高学历享受补贴的基础上,增加对录用35岁以下、尤其是高学历专业护理技能年轻人的一次性补贴额度。
值得肯定的是,这些关切已经得到了回应。1月1日,《上海市养老服务机构护理员入职补贴实施办法》正式实施。对具有中职或者高中学历、专科及以上学历的养老护理员分别给予3万元和4万元的入职补贴。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养老人才的问题。委员们还建议,建立从职业化学校专业设置、技能针对性教育培训、就业对口招录、就业补贴优惠、长期技能培训、专业人才招聘机制及平台等一系列中长期完整规划,增强对高学历、年轻群体吸引力。同时,针对优秀护理从业人员的荣誉及物质奖励方面,加大社会舆论宣传和引导。
关关难过关关过,前路漫漫亦灿灿。借着社会各方的关注,张院长也向东方网记者表示,“希望社会各界能持续关注养老行业,关注一线养老护理员。”
“食”:抓住老人的心,先抓住老人的胃
酱香软糯的狮子头、色泽诱人的红烧鸡腿、香气扑鼻的肉末蒸蛋……进入寒冬,程家桥街道社区的长者食堂却是热火朝天,根据周边老年居民的需求,他们还专门推出了美味的冬日菜品。
这或许只是上海长者食堂的一个剪影。目前,上海共有1600余家社区老年助餐场所,日供餐能力达20万客左右。2023年,全市将在多个大型居住区开出智慧食堂,持续织密社区养老服务网;新建40家社区长者食堂列入上海市为民办实事项目。
抓住老人的心,先从抓住老人的胃开始。生动的网络段子已然成为鲜活的民生实践。当然,如何让长者食堂实现数量增长与高质量发展齐头并进,这是多方始终需要思考的问题。
上海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期间,民革上海市委向大会提交了一份集体提案聚焦长者食堂的管理提升。
“当下,长者食堂普遍面临可利用空间不足的问题。” 民革上海市委称,“一些食堂的设计较少从老年人需求角度出发,很少看见主动进行周边配套环境的适老化设计。
民革上海市委还在提案中表示,社区基层对“长者食堂”的定位,特别是与社会性餐饮企业的分工较为模糊,甚至导致长者食堂与区域餐饮企业构成了竞争关系。加之长者食堂缺乏有效的经营模式,导致其长期可持续发展成为了一道难题。
对此,民革上海市委建议,在建设长者食堂的同时,应推动老年友好型商圈建设,聚拢客流,对餐企适老化改造提供一定的补贴和支持。对于“老年友好型微商圈”,在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中,优先建设步行通道以及其他适老化配套公共设施。
有趣的是,一批刚刚建设的长者食堂正在向这个建议的方向靠拢。位于浦江镇的长者食堂“瑞和食光里”设在浦江瑞和城“城光文化活动中心”一楼。老年朋友既可以在“食光里”这个长者食堂享受美味时光,同时还可在同一楼栋文化活动中心得到休娱、保健、锻炼。
“我期待,未来长者食堂不只是一个吃饭的地方。通过提前的规划和设计,长者食堂能够成为一个链接老人生活的节点。让更多老人能在这里有口福,更有晚年的幸福。”
这是一位老年网友在平台上的留言,她的这份期许,或许正是委员们通过努力建言所最希望看到的“幸福的彼岸”。
“医”:养老院不能医,医院不能养,怎么办?
“您好,老人有点头疼和咳嗽、腿脚还有点酸痛。能否请医生看看。”
浦东金桥某养老院的八旬老人周阿婆出现了感冒的症状。很快,护理员通过仁济医院的线上问诊系统,在病毒性感冒门诊完成了“求医问药”。几秒钟后,腾讯医疗智能客服按照预留信息,将医生开具的药品安排到物流环节。大约1小时后,周阿婆就收到了仁济医院开具的处方药。
如今,像养老院周阿婆看病,这般“医”和“养”深度融合的场景,时时刻刻在上海进行着探索。
去年8月,上海市政府批复同意《上海市养老服务设施布局专项规划(2022—2035年)》。规划中提出,到2025年,上海将全面完善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医养结合”将会是上海完善基础养老服务的重要抓手。不过,在医养结合持续推进的过程中,基层的实践也有着真切的反馈。
“养老院不能医,医院不能养。这是我们基层的一个感知。”五角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副主任医师徐卫刚举例,从老人不幸中风的那一刻,一个能为下一代“带娃”的中坚力量,转瞬就可能成为了需要贴身护理的病人。这不仅是对家庭的沉重打击。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实际问题——三甲医院的神经康复科无法长住、养老院很少有专业康复设施,也很难找到专业技术人员。
同样的问题吸引了委员们的广泛关注。大会期间,民革上海市委提交了一份集体提案。关于提升社区医疗服务能力,推动医养结合高质量发展,委员们提出多项建议。
民革上海市委建议,尽快落实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内全科医生、护理员等专业人才储备与供给。督促各区加强全科医生配置,至少保证每区都能达到万人拥有4名的比例。加强护士、康复师等的配置,使之与全科医生达到合理的配比。
提高家庭医生签约覆盖面也是提升医养结合服务效能的关键。民革上海市委建议,通过推广家庭医生团队嵌入模式,弥补养老机构医疗服务不足。力争对65岁以上老人实现社区健康管理覆盖90%的目标,完善服务包内容,拓展上门诊疗服务,并将养老护理服务纳入家庭医生团队。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当“医养”更深度融合,当越来越多的全科医生、家庭医生在社区扎根,当更多专业的康复、护理人才能为老人提供科学的服务。我们也愿意相信,老有所医,老有所养的问题都能因此迎刃而解。(东方网记者 卞英豪 陈丽娜 邵阳)
标签:
Copyright @ 2001-2013 www.caixun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彩迅新闻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18864号-1
网站所登新闻、资讯等内容, 均为相关单位具有著作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未经彩迅新闻网书面授权,请勿建立镜像 联系我们: 291 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