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今天,“桥”首未来·非遗偶“愈”进社区揭牌签约仪式在打浦桥街道社区(老年)学校举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海派木偶戏首次以课程形式走入上海的社区学校,这是社区挖掘文化资源,丰富老年人生活的一次尝试。
如果说以海派木偶传承与创新为主的“万物皆偶”工作室落户打浦桥社区,是一次美妙的“偶遇”,那么这次由打浦桥街道社区(老年)学校携手工作室共同推出的非遗偶“愈”——海派木偶课,则成就了一次身心的“偶愈”。
“偶愈”一次全新的尝试此次,打浦桥街道社区(老年)学校与“万物皆偶”工作室携手将在新学年中推出非遗偶“愈”——海派木偶课的过程,正是一次从“偶遇”到“偶愈”的升级。“万物皆偶”工作室在社区中积极推广非遗,让非遗“活”在当下的过程中,也吸引了黄浦区第四社区教育中心主任、打浦桥街道社区(老年)学校常务副校长边守青的注意,在与主理人项春雷——这位在深耕木偶剧领域三十余年的非遗传承者,进行深入交流后,双方都觉得让“木偶”走进社区学校可以为之,以“偶”为桥梁,让大家在了解这门非遗技艺的基础上,更能够通过“偶”达到艺术疗愈的功能,海派木偶课的尝试就这样被确定了下来。首批海派木偶课学员来源都是社区的志愿者们,“我们也希望能够通过课程,把他们从热心公共事务的志愿者,也变成热心非遗传承的志愿者,同时通过课程的学习,他们也能换一种眼光看事物,把‘偶’这种形式运用于未来的工作中,使其成为处理其他棘手事务的‘愈合剂’。”项春雷说。据悉,课程将引导老年朋友用不同的眼光看待稀松平常的事物,在静心制作的过程中重新审视、体会自己当下的生活。项春雷表示,木偶并不仅仅是一门非遗技艺,而是一门活在当下,能够应用在生活中各个场景的学问,与此同时,生活中的各种物品又能随时随地化身为“偶”,成为都市人情绪的一个“宣泄口”,起到艺术疗愈的作用。
从街区挖掘资源丰富老年人生活多年来,打浦桥街道社区(老年)学校坚持多元化办学,课程设置多样,先后开设了乐器类、声乐类、语言类、家政类、非遗文化类等56门课程,如今“海派木偶课”也成为其中最新加入的“成员”。
边守青介绍,学校秉承“学习,让生活更幸福”的办学理念,积极打造“市民需要的求知乐园、学习互助的温馨家园、快乐健康的阳光心园”。以“非遗传承”为承载,与当下生活相结合,即将开课的非遗偶“愈”——海派木偶课也成为打浦桥社区学校善于从街区挖掘资源、培养优质师资、设计精品课程的又一个案例。据悉,万物皆偶工作室将与打浦桥街道社区(老年)学校一起共同策划、研发海派木偶课程、文化讲座、文化体验等以市民为服务对象的公益化、系列化、主题性非遗文化课程与活动;共同开发线上课程及“蓝色学习圈——非遗偶愈”校本教材,合作打造有影响力的品牌公益活动和社区学校精品课程。
边守青表示,首批获得培训的志愿者们日后将成为海派木偶课程的助教,
“未来,各个年龄层次的学员都将有机会走进这门课程,我们还将结合不同的需求,多元化多途径的‘送课上门’,把‘偶愈’带入校园,带入工作园区,带给不同年龄段的社区居民们,带给生活在我们这片的外国友人们。我们会不断拓展市民学习时空,提升市民学习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使得终身学习成为市民的生活方式。”未来,结合社区学校非遗偶“愈”——海派木偶的课程,打浦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也将继续全面打造木偶创新艺术实验基地,充分发挥非遗文化在加强社区治理、增进社区凝聚力、维系邻里和睦关系方面的重要作用,推动形成保护传承非遗的浓厚氛围,构建社区文化新格局,让“偶”成为一种新的社区人际沟通方式,并把“偶”融入日常社区文化生活,从中生出一条文化创新的探索之路。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标签:
Copyright @ 2001-2013 www.caixun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财经新闻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18864号-1
网站所登新闻、资讯等内容, 均为相关单位具有著作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未经彩迅新闻网书面授权,请勿建立镜像 联系我们: 291 32 36@qq.com